成长与价值的陷阱,成长投资时的估值之殇

34

网上搜索价值投资的定义会得到很多结果,原因在于价值投资是出于几个公理推出的一种方法理论,因此可以用多种方式去描述。

关于价值投资各位可能最熟悉的理论莫过于“低估买,高估卖“,简单六个字,却包含了很多假设,首先我们就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低估。

什么是低估?

股价 = EPS * PE 。 EPS是每股盈余,PE是一个变量,一般被称为市盈率,这个公式我们在多个文章里频繁提及。

我们假设上市公司A的EPS是10元,PE为10,一共1亿股,那么A的市值为100亿元,单位股价为100元。

由于上市公司A所在的行业已经很成熟,A作为细分领域的龙头资本再投入的意愿很低,因此A将每年利润的70%都用于分红。

EPS * 0.7 = 7元,7 ÷ 100 = 7%。

对于以10倍PE购买企业A的投资者,每年都将会享受到7%的分红(假设利润不变)。

我们购买了企业A,那么假设永远不卖,那么只要公司经营状况不变,收益是固定的7%。

7%的分红对每位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同,但是相对于无风险利率,显然7%是很高的,我们认为企业A低估。

然而由于种种情况,市场对于企业A长期以来非常消极,甚至跌到了7倍PE。我们期待的低估买、高估卖的价值回归一直没有实现。 这一现象,我们称之为“价值陷阱”。

不过有一个好消息是,公司虽然股价不变,但是每年都会有高达7%的分红,这个股息,就是安全边际的一种,不用依赖于市场报价,也能获得回报,这就是投资价值股的好处。

又有另外一家企业B。

企业B是一家处于成长的公司,他的EPS是2元,PE是30倍,那么一股股价为60元,由于企业在扩张期,他并不分红。

我们对企业B做了盈利预测,我们认为十年后他的EPS能达到8元。然而由于企业成长的衰减,十年后市场给出的PE仅仅为12倍,那么股价即为 8 * 12 = 96元,可见这笔投资,我们并没有赚很多钱。虽然企业十年间成长了四倍,但是我们的投资回报仅仅只有50%。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企业B不分红,价值实现将完完全全地只能由市场交易实现。

企业B投资回报率差的原因很简单——买贵了。也就是买的时候,它是高估的。

那么至此,低估的第一层直译也就出来了:低估指以当前价格买入,十年后或更久能获得较好收益的价格状态。

这是一句废话,那么怎么样才能获得较好收益呢?

由于股价 = EPS * PE;

那么在以下几种情况,我们可以获得较好收益:

1、EPS今 < EPS远 ,PE今 < PE远

2、EPS今 <<< EPS远,PE今 > PE远

3、EPS今 << EPS远,PE今 == PE远

3、EPS今 == EPS远, PE今 << PE远

4、EPS今 > EPS远, PE今<<<PE远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对于不成长的企业,只有PE今远小于PE远,才称得上低估。

对于成长企业,除非增速巨大,否则PE今和PE远的差距不能过大。换言之就是两个变量的斜率差问题。

一家公司的EPS增速理论上来讲是可以某种程度上计算出的。而未来PE不能计算,因为PE只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由于股市是复杂系统,因此无法计算未来PE。

这里就暴露出一个成长股投资的巨大的问题了。即便企业增速很快,但是PE毕竟只是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如果有这样的极端情况出现,企业C高速成长,但是实控人抠门不分红,市场由于种种原因,风险偏好极低,我们假设15倍PE买入,但是未来市场报价只有5倍PE了,这样我们也面临着亏损问题。

这种情况,我们也很难称为我们低估买入了,买的时候还是高估。除非能私有化,否则这就依然是价值陷阱。


因此,我们可以给低估下另一个定义了:


低估是指当前对企业A的报价的投资者风险偏好远远小于未来市场对该企业报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的状态。


这是一个存在安全边际的定义,因为他忽略了盈利增速高增长。但是总归PE越低是越好的,因此大体可以这么定义。

那么这个定义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投资者风险偏好。


这个投资者指代的是什么呢?如果一个标的股价短期内快速波动,那么投资者风险偏好究竟如何计算?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共相。

我们可以将市场内全部的投资者看做一个整体,市场内全部的投资者基于简单的规则(买\卖),形成了类似元胞自动机的复杂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复杂系统看做一个人,只不过构成这个人决策的是数以亿计的投资者,形成了所谓的市场先生。

市场先生的风险偏好就代表着市场内所有投资者的加权风险偏好

成长股投资的最大硬伤,就是我们无法确定当企业成熟时,实控人愿意慷慨分红,这时候我们的生死几乎完全取决于市场先生的风险偏好。

而价值股投资就舒适很多。虽然缺少梦想,但是就像上面列举的情况,他们往往绝对估值极低,因此实际潜在收益率并不低,只不过不会令人暴富罢了。

但是成长投资真的无法投资吗?

聪明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我们可以在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双低的情况下购买企业。这样即便实控人不分红,未来也可以依赖当下的低PE形成一定的保护。

那么这个低究竟是多低呢? 我们来看上面的例子。

企业B是一家处于成长的公司,他的EPS是2元,PE是30倍,那么一股股价为60元,由于企业在扩张期,他并不分红。

我们对企业B做了盈利预测,我们认为十年后他的EPS能达到8元。然而由于企业成长的衰减,十年后市场给出的PE仅仅为12倍,那么股价即为 8 * 12 = 96元,可见这笔投资,我们并没有赚很多钱。虽然企业十年间成长了四倍,但是我们的投资回报仅仅只有50%。

对于企业B,它十年成长了四倍,已经是不低的成长了,我们的投资回报却只有50%。可见30倍PE对业绩成长的要求是极其严苛的。

那么如果是20倍呢?

2 20 = 40 8 12 = 96 这时候我们发现仍然不及预期。

我这里给定一个简单的估值公式,如果你要求的收益率是15%,那么对于一个年均复合增长为15%的企业,你只能付出10倍PE的价格。

十年15%的年复合增长,对应的正好是十年四倍。

我们来看一下五粮液过去十年的增长,2014年,五粮液营收210亿,2023年,营收832亿。

2014年中旬五粮液大致在10倍PE,前复权价在16元左右。2023年最低前复权价大概130元,PE在20倍。

这就是很成功的成长股投资,我们对15%的成长的企业,付出的仅仅是10倍PE,然后我们才能收获130/16 = 8倍。

因此,对于所有成长型企业,建议20倍以上都要谨慎了,尤其是500亿以上市值的企业。


2
下一篇 对于最近市场大幅反弹后的思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