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最近市场大幅反弹后的思考与分析

21

我们过去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将正方反方两个方向的结论都列举给各位,但是我没有给出什么具体结论。

原因是抛硬币的结果只有一个,但是想确切的知道是哪面,几乎不可能。

抖音、B站上等等自媒体股神众多,我个人觉得有一部分人可能是真的有水平,但是绝大部分均是依赖线性外推来做投资。

从结果上来看,敢于顺从市场情绪而押注的人与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最近两个月可谓是盆满钵满,翻倍者多如牛毛,而很多蓝筹股不仅没涨,反而下跌,一冷一热的鲜明对比,这对保守的价值投资者绝对是一个心态的巨大考验

假如我们清空大脑,回到9月底,我们将面临着如下现实:

现实1.指数估值来到历史最低水平,但从静态估值上看,股价基本上如实反应了基本面业绩的变化,整体静态估值水平并不低估;

现实2.本轮政策超出市场预期,无论是有效性,还是力度,都是最近几年中政策力度最大的一次。

从现实2与经验出发,我们很容易得到未来基本面会得到加速修复(推论1)这一推论,不确定的是修复的时间以及力度。

根据推论1得出,投资者预期和情绪将会扭转,市场将以估值抬升反应将来的经济变化(推论2)。

根据推论2得出,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前期大幅下跌的板块会成为迎来估值修复(推论3),红利类资产将具有流动性危机(推论4)。

根据推论3、4,只要流动性允许,我们应当在9月底做资产的再配置。但是这个结论推演有一个问题就是它与现实1有相悖之处。

从现实1与经验出发,可知市场中,特别是成长类个股并不静态低估(推论1’),整体风险补偿不足(推论2’)。


从推论2’出发,可知,风险补偿不足有可能导致本金的永久性亏损(推论3’)。


这样我们就面临着推论3与推论3’带来的不同投资指导意见的冲突,如何认识?


推论3和推论3’意味着一种事件,即结果低概率发生/结果难以承受/预期高收益

那么至此就需要考虑,这种小概率产生较大损失,但是潜在收益较高的投资机会是否要参与?

这我个人认为可能涉及到一些价值观的问题了,是希冀“少年得志”还是要“大器晚成”?

除非有极高的商业洞察力,不然想以较短时间内实现大幅超越市场平均ROE水平的收益率,必然要获取估值抬升上的收益。因此要不然从景气度投资攫取超额,要不然从交易上攫取超额。显然,推论3、4是从景气度和交易思维出发推导出的投资结论。

股票的双重属性一个是公司属性,一个是资产属性,这两个推论的冲突就是基于公司属性与资产属性的投资方法论上的冲突。

来源于交易和极致情绪的收益,从结果上来我选择了放弃。2022年4月份、2022年10月份以及本年度的2月份、8月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对比于基于资产属性的情绪投资方法,价值投资底层结论是低熵的,来源于市场最基础的理论,是绝对有效的,对于小股东而言,盈利的全部来源归根结底有且只有企业在存续期的全部分红

这样风险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我们投资失败的全部风险源即为企业经营失败或不及预期,不用考虑市场情绪。当然预期收益率也一定是下降了的(实际收益率不一定下降),这是保守主义的天然缺陷。

那么至此是否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宽慰自己?这种纯粹从价值出发的投资方法论,在面对充满人性博弈的负载系统是否是另一种偏执?

我对此的思考是,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是别无选择,理性是人类唯一可以认识世界的载体。

本质上讲,投资就是将未来视作一系列的概率分布,然后选择风险收益比比较好的那一个选项。推论3、4实质上也是一种将未来视作概率分布,但是它的出发点不同,交易投机的底层理论注定了它会面临结果低概率发生/结果难以承受/预期高收益,除非我们对底层理论不承认,或是有新的认识。


在抛弃了投机者这一选项后,很多事情就简单了许多,需要关注的点就很明确了。除了上篇文章中我们所指出的,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点就是心态建设:

1.企业能不能持续产生自由现金流;

2.估值是否匹配;

3.是否留有一定地应对尾部风险的能力;

4.投资者是否可以坚定价值观,保持情绪稳定。

我们整体而言对今年的表现不甚满意,在大的方向上,其实没有做错,在2月底满仓,5月减仓,9月满仓,如今减仓。问题主要是发生在选股身上,持有了一些长期问题上我没有思考特别清楚,或者是完全说服自己的公司。对这些企业有了放松,没有不断试图推翻既有逻辑。知行上仍然有偏差,更多地应该还是知的层面出现了问题。虽然不断强调安全边际,但是实际操作上,仍然对于一些领域存在模糊,缺乏理论指导。

今年是对所有投资者的压力测试,我们目前这个时间节点上,对未来的具体投资思路仍然是坚定配置银行、地产、通信、家电等价值股,继续强调来自估值上的安全边际,希望获取EPS触底反弹或温和增长的收益。


0
上一篇 成长与价值的陷阱,成长投资时的估值之殇
下一篇 价值投资伦理道德观——剥削正义吗?